Written by 博士 on 01 十月 2017 . Posted in 菩提隨筆
人有兩面常掙扎,晝夜黑白。
呼吸時常活於真誠與虛偽之間,雞鳴時又常活於希望與焦慮之中。不到一百年的生命就在坦蕩蕩與常戚戚之間蹉跎。我們都活在別人的百日夢裡,你的夢又在哪裡?
三更餵狗舉明燈,燃起心房。
重逢已是久別時。達世與琶瑪在彷如時間的隧道裡眼神交接。唾液已不知嚥下幾回?琶瑪美麗迷人,令人有脫俗之氣質之感。
也許是琶瑪正在月經來潮的前夕,也許是她長久與世隔絕,也許是她在村莊裡從來沒有遇上真正戀愛的感覺。半夜里,琶瑪跟隨內心爬上了讓自己心動男人的床上。達世蠢蠢欲動的荷爾蒙也暫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慰。
撫摸的感覺讓達世回到寺廟後再度泛起了春夢。喇嘛桑能悲傷淚流。堪布阿普靜默。也許這是最後轉機 ——「給你地圖,黎明時出發吧,是時候決樣了。」
喑啞老僧氣神閒,遊戲神通。
尊師重道的達世說:「德高望重的堪布阿普派我來。」老僧掀起木箱,翻出泛黃的「春宮圖」。
微光映透白骨圖,雌雄交配。
達世會神翻看,老僧笑之。歷代夢醒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六道睡夢人,古今多少事都發於無明。故「小知不及大知」。「如夢如幻」之見地又豈可輕易入心?
安在七支第十頁,獨悟性空。
釋迦如來傳「白骨觀」成就法門,為不淨觀修法。八萬四千得門而入,本俱大福德而可一門深入。如今得法太易,易患上選擇症,左右为难。故成就者又鮮矣。
不再氣滯氣血通, 吶問歲月。
「他在 29 歲前,仍過著世俗生活,但我自五歲起,便過著他遁世後的苦行生活,為什麼?我們怎知他的覺悟 ⋯⋯ 不是直接由俗世生活引起?」世尊往返娑婆世界已是第八千次示現成佛。悉達多王子放下皇宮富貴生活直至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只是一種示現表演。
「阿普,嚴守僧人戒律後,應許給我的自由在哪里?我們矢志禁慾,但應許給我的滿足在哪里?」本為一佛弟子,吾學識淺薄,甚無境界可言。粗淺之見斷言此問並未修成「出離心」。故「菩提心」及「空性見」就不在話下。阿難尊者曾悲淚地說:「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觀今披出家衣而為「人師」者如白天星星般稀少。身穿潮服在家者,喜熱鬧夢遊居多。故成就者也鮮矣。
「他曾說過:你不應道聽塗說,接受我的教誨,除非你明白我的立場。我們必須拋開成見,才可真正學習。有些東西我們必須擁有過,才可放棄。」後學所涉讀經書甚少,不知此言是否佛陀所說。但「有些東西我們必須擁有過,才可放棄。」可成為我們修道上退轉之最佳安撫。至於如何真正理解,留待你思考。或然,「只要有放下的心,所有東西你都可以擁有。」畢竟,「放棄」與「放下」甚為迥異。
鏡花水月何時了?西流東逝。一切盡在衣裳沐浴中,三年三月轉頭空。
春花秋月何時了?心花怒放。一切盡在狗吼呼嗆後,何年何月岸回頭。
收割農莊遇情人,琶瑪驚訝。
「不要說是為了我。」
「不,我是為了自己。」
「為什麼?若是我錯,很抱歉。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安慰你一會。」
兩情相悅能有對錯嗎?弘一大師曾是青樓常客,看雲淡風輕後終歸吉祥臥涅槃。琶瑪活得好自在,也許早悟出「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麼為何要選擇背負罪疚呢?歷代偉大成就者有許多是在家瑜伽士,例如工人、商人、農夫和醫生等等。「只是安慰你一會」,活得甚為瀟洒。
叢林慾戰滿願償,風花雪月。
「你肯定那只是片刻慰藉嗎?若是,我會在日落前離開。」達世可知難而退或也可隨緣而上。過後,按捺不住的性激素得到了前所未有之紓解。
洞房花燭似春宮,花開結果。
於是 他們有了第一個小孩 —— 嘉馬。達世成為了父親,也賺了第一筆金錢。慾望一波又一波地得到滿足。
在冬季冰雪的一個晚上,嘉馬好奇地問他爸爸:
「食物內是什麼,爸?」
「肉。」
「肉從哪裡來?」
「山羊。」
「你要殺死山羊取肉嗎?」孩子問。
「是的。」
「但媽媽說,我們不應該殺生,昆蟲也不可殺死。」
「我們沒有殺羊,別人幫我們殺。」
「為什麼别人殺?為什麼自己不殺,爸?」
知行合一知難行,行願最難。
浪潮般之慾念席捲心海良善,滾滾浪花拍打,又欲乘風逃去。修心如戰地,清晨徐徐涼風又欲與夜幕天地霜雪交加。
低垂吧,又看似沉重。叩問吧,該從哪裡去?每當矛盾之心涌現,內心隱形之爭即喚回失去已久的煩惱。 文 / 余健楚 2017年10月1日 國慶節 丁酉年